鄂州液氧泄漏事故现场的自救需结合液氧 “低温冻伤”“强助燃性”“易聚集于低洼处” 的特性,快速采取针对性措施,核心原则是 “远离危险源、避免直接接触、防止二次灾害”,具体步骤如下:
-
判断风向,逆风向撤离
- 用前文提到的方法(抛纸片、感受气流等)快速判断风向,朝着风吹来的方向(上风向)快速移动,远离泄漏点和下风向区域(避免吸入高浓度氧气或接触低温蒸汽)。
- 若泄漏点附近有明显白雾(液氧蒸发形成的低温蒸汽),切勿穿过白雾区,应绕开其扩散范围(白雾区可能伴随 - 183℃低温,接触即导致冻伤)。
-
避开危险地形和空间
- 坚决不进入地下室、地窖、下水道、密闭车间等低洼或封闭空间(液氧密度略大于空气,会在此类区域聚集,形成高浓度富氧环境,易引发可燃物自燃)。
- 优先选择开阔、通风良好、地势较高的场地(如室外空旷处、高层平台),减少氧气聚集风险。
-
与泄漏源保持安全距离
- 小型钢瓶泄漏:至少远离 50 米;大型储罐或管道泄漏:至少远离 100 米以上,若有爆炸、火灾风险,需进一步扩大距离。
-
避免直接接触低温物质
- 若衣物、皮肤不慎接触到液氧或低温蒸汽,立即脱离接触源,切勿揉搓冻伤部位(低温会导致皮肤与衣物冻结,揉搓会撕裂组织)。
- 若手套、鞋子被液氧浸湿,应快速脱下(若冻结在皮肤上,不可强行撕扯,可用 40℃以下温水缓慢解冻后再移除)。
-
冻伤急救处理
- 轻度冻伤(皮肤发红、刺痛):尽快用 37-40℃的温水(接近人体体温,不可用热水)浸泡或冲洗冻伤部位,直至皮肤颜色恢复正常,然后用干净毛巾包裹保暖,避免再次受冻。
- 重度冻伤(皮肤苍白、麻木、出现水泡或组织僵硬):不可自行处理,需用无菌纱布或干净布料覆盖冻伤处,避免摩擦,等待专业医疗救援(此时乱动可能导致组织坏死)。
-
严格禁止一切火源
- 立即熄灭随身携带的明火(如香烟、打火机),严禁在现场使用手机、对讲机、手电筒等可能产生电火花的设备(富氧环境下,电火花可瞬间点燃衣物、毛发、粉尘等)。
- 避免奔跑、剧烈摩擦衣物(防止产生静电火花),行走时脚步放缓,减少衣物摩擦。
-
远离可燃物与潜在点火源
- 撤离路线中避开任何易燃物(如油品、纸箱、木材、油漆、布料)、电气设备(配电箱、开关、电缆)、金属碰撞点(管道、设备接口)。
- 若身上沾染油脂、酒精等可燃物,需尽快用干净布料擦拭(富氧环境下,此类物质极易自燃)。
-
警惕衣物静电
- 若穿着化纤衣物,需尽量保持静止,避免快速移动产生静电(可双手接触接地金属物体释放静电后再行动)。
-
保持呼吸道防护
- 若现场氧气浓度过高(有刺鼻感、呼吸不适),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(湿毛巾可减少低温蒸汽吸入,同时一定程度过滤杂质,但对氧气浓度无过滤作用,核心还是尽快撤离)。
- 避免深呼吸,用浅呼吸方式减少高浓度氧气吸入(高浓度氧可能导致呼吸道黏膜损伤)。
-
及时报警并寻求救援
- 撤离至安全区域后,立即拨打应急电话(如 119、单位应急值班室),说明泄漏地点、泄漏量、是否有人员被困、有无火灾爆炸迹象等信息。
- 若有同伴受伤或被困,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,向救援人员清晰描述其位置,切勿盲目返回危险区施救。
-
后续观察与防护
- 到达安全集合点后,检查自身及他人是否有冻伤、呼吸困难等症状,及时向救援人员报告。
- 暂时不要返回事故现场,直至专业人员确认危险已解除(即使泄漏停止,残留的高浓度氧气仍可能引发迟发性火灾)。
鄂州液氧泄漏自救的关键是 “
快判断、快撤离、防冻伤、禁火源”。现场人员需保持冷静,优先保障自身远离危险源,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急救措施,切勿因贪恋财物或盲目施救而延误撤离时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