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黄冈液氧泄漏事故现场,确保撤离路线的安全性是避免二次伤害的核心,需结合液氧的特性(低温、助燃、易聚集于低洼处)和现场环境综合判断,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操作:
- 若在固定场所(如工厂、仓库),需提前牢记场所内的应急疏散平面图,明确标注的安全出口、疏散通道、集合点位置,以及 “禁止通行” 的危险区域(如低洼处、密闭车间、氧气储罐区下方)。
- 日常留意疏散通道是否畅通,有无堆放杂物、锁闭出口等情况,确保紧急时路线无阻碍。
-
避开泄漏源及直接危险区
- 优先排除 “泄漏点正前方、容器喷射方向、管道破裂口下方” 等直接危险区域,与泄漏源保持至少 50 米以上安全距离(大型储罐泄漏需扩大至 100 米以上)。
- 观察路线上是否有液氧飞溅痕迹(如地面结霜、结冰)、低温蒸汽弥漫带,若有则绕开,避免接触导致冻伤。
-
远离富氧高风险区域
- 路线中若经过地下室入口、电梯井、下水道、地沟、封闭走廊等低洼或密闭空间,必须绕行 —— 这些区域易聚集高浓度氧气(氧气密度略大于空气),可能引发可燃物自燃(如油脂、木屑、布料等在富氧环境下易被点燃)。
- 优先选择开阔、通风良好、地势较高的路线,如室外空旷场地、高层平台、通风走廊等。
-
检查路线是否存在火源或可燃物
- 撤离路线需避开堆放易燃物(如油品、纸箱、木材)、电气设备(如配电箱、开关)、明火源(如灶台、焊接点)的区域 —— 富氧环境下,这些物品遇火花极易引发火灾或爆炸,且火势蔓延速度极快。
- 若路线中必须经过此类区域,需快速通过,且全程不触碰任何设备、不产生摩擦静电。
-
结合风向实时修正
- 撤离过程中需持续关注风向变化(可通过抛出轻物再次确认),若原路线因风向改变变为 “下风向”,需立即调整方向,始终保持逆风向撤离。
- 例如:原本向东撤离(上风向),若风向突然转为东风,则需改为向西撤离。
-
警惕路线中的潜在隐患
- 注意脚下是否有积水(可能因低温冻结导致滑倒)、障碍物(如设备、管线),避免摔倒或碰撞;
- 若路线上有金属栏杆、管道等,切勿触碰(液氧泄漏可能导致其低温脆化,触碰时易断裂伤人,且低温可能造成冻伤)。
-
不盲目跟随他人,保持独立判断
- 若发现前方人员选择的路线明显通往低洼处、封闭空间,或与风向相反,应果断偏离,选择更安全的替代路线,同时可大声提醒他人注意。
- 到达初步集合点后,需观察该区域是否处于上风向、远离泄漏源,且无明显氧气聚集迹象(如无刺鼻感、无可燃物自燃现象)。
- 若发现集合点仍存在安全隐患(如突然闻到浓烈 “氧味”、周边有物品冒烟),需继续向上风向或更开阔处转移,直至确认安全。
液氧泄漏撤离路线的安全性,本质是 “
远离泄漏源、避开富氧区、逆着风向走、绕开可燃物”。现场人员需保持冷静,结合环境快速判断,不被固定路线束缚,以 “远离危险” 为唯一目标调整路径。